021-62884611
2023-05-11 22:16:56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位于深圳市大空港地区,项目紧密结合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意设计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聚集世界级设计大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性、实践型的设计学院。
基地三面环山,一侧面海,总用地面积为约35万平方米,其中有约8万平方米是不可建设的农林和其他用地。同时,项目要求预留4万平方米的发展预留用地,因此,实际可建设范围的用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
在有限的用地内,如何最大限度地顺应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规划功能布局,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形成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的多样化的校园空间环境,在设计的开篇,就埋下了伏笔。
适应性的规划
规划系统地考虑了校园功能要求以及地形环境的制约因素,在经过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后,确定用地的自然状况、景观条件以及地质与坡度等,并充分分析其地势走向、坡度及水文等情况,在规划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系统、空间系统等方面与基地环境取得最大程度的协调。
(1)规划结构与山地形态融为一体
根据山势分水线、汇水线,确定适宜建设的范围,并依山体走向,规划校园活力轴线——创新学术走廊,高效组织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场地等。创新学术走廊是一个标志性的线性连续空间,空间灵活,室内外交错,承载着多重使用功能。
主入口处,以图书馆作为轴线端景的大尺度长方形空间,配合地形变化远眺山顶,让绵延无尽的自然地景成为创意永恒的象征。
(2)功能分区结合山地地形
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依功能特点与地貌特征,以实现整体协调,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的影响。
教学区作为学校主要功能的载体和形象,功能单元面积较大,选择地形变化较小、空间相对开阔的区域布置,有利于营造生态、积极的校园主体园林空间。学生宿舍区及教师公寓区利用地形较为复杂的用地进行灵活布置。主入口处的平缓坡地,预留给体育运动区,以避免过量的挖山和填土破坏和浪费基地的生态资源。
3)立体交通系统顺应山势
由于山地地形的变化削弱了校园道路的连贯性,所以设计根据场地特点及对外交通联系,采用灵活的方式,设置三层交通体系,分别为山林生态层、校园生活层和社区交流层。三层交通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高效丰富的校园通行体验。
有机的建筑与空间
(1)依山就势
校园内建筑组群的布置,力求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及使用的高效。设计中,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建筑相对聚集,减少对山体的侵占;另一方面,使建筑顺应山势适度拉开距离,实现建筑与山地
景观的融合。
依山体走向的创新学术走廊串联起灵活布置的功能区域,形成建筑组团和连续的线性空间,营造了多样化的外部空间和良好的交流氛围,在总体上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效果。
教学楼建筑形态依山势层层退台,层层递进,形成丰富多彩的室内外空间。
实验楼位于教学楼与运动场之间,根据地形,设计将实验楼抬高,使其与教学楼关系更加紧密,同时首层架空,将道路与运动场用“大草坡”连接,该空间可供师生在此交流、思考。
(2)有机接地
为了避免建筑接地面的方式与山地的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大量剖面设计,以验证建筑生态合理性,避免出现大量的土方开挖和生硬的挡土墙。
教学楼剖面图
实验楼剖面图
体育馆剖面图
建筑采用架空的方式,以保持基地原有的生态,在建筑低层塑造丰富的环境界面,并且形成不同标高的多层次山地空间。
体育馆立面图
(3)空间交融
作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高校,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应该是一个碰撞灵感的创意聚变社区。区别于传统按学科划分功能的模式,设计将工作坊的工作流程作为功能布局原则,采用双螺旋结构,缩短流线的同时,最大程度促进学科交融,实现创意聚变和创新生产能级跃迁,为未来科技企业,时尚领域提供创意设计人才。
原生态的景观
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已形成和谐、稳定的结构,为了尽量避免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在设计中我们提出 “曲水雅集”的全域景观策略,结合规划实现全地表景观设计,并严格控制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保证校园景观结构及功能配置的完整性。
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已形成和谐、稳定的结构,为了尽量避免打破其自身的平衡,在设计中我们提出 “曲水雅集”的全域景观策略,结合规划实现全地表景观设计,并严格控制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使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保证校园景观结构及功能配置的完整性。
利用自然条件设置景观节点,保留原始树林;并结合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设置架空于地面的慢行系统和运动场地。
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了重点思考:
(1) 创新学术走廊的前瞻性
创新学术走廊的提出与设计是基于地形因素,作为承载动态展览和活动功能的空间,它们应该如何被创造性地激活,以支持多种多样的当代艺术形式?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灵活而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使其成为当代创新创意行业变革可能性的一种催化剂。
(2)主入口空间的场地与意义
主入口空间,作为连接校园与自然环境及城市的重要媒介,如何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同时,高效地利用,并打造标志性建筑,凸显设计学院的气质?
设计根据地形调整建筑形态,将入口广场对景处的图书馆展览馆体量上下分开,图书馆置于上层空间,有较好的观景视野和更加安静的环境,展览馆及会堂布置在下部,靠近入口广场和车行出入口,方便对外开放,交通便捷;同时结合学术走廊,可将展览空间延伸至入口广场,模糊室内外界限。由此,建筑形态天圆地方,城市与自然环境既可以视线贯通,同时也将保留水塘的水引至广场,流觞曲水,特色尽显。
行政楼位于入口空间的南侧,结合入口台阶广场,层层退台,形态凸出,使空间和建筑形态丰富,更好地与凤凰山景观相融合。
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面对来自城市生态、文化生态、产业发展与设计教育三方面的挑战,但还是大胆地坚持了大尺度地景校园空间的主张,希望以一种建筑对山林景观的救赎,保留部分原生态的自然场景,成为师生读书散步和讨论的生活场景,为“创新创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