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是CPC建筑设计2014年开始接手设计的项目,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当下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被不断打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创造出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空间功能作用,还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愉快体验的工作场所?
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是设计与居住社区相仿的工作场所。在美国《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杂志的一篇文章中,Kathleen M. MacQueen等人将社区定义为“一群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他们通过社会关系联系,分享共同的观点,并在地理位置或环境中采取联合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场所就像社区——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一起社交。
而工作场所的功能,包括个人工作区、会议室、休息室和接待区等,都反映了空间使用者的特性和其工作需求特性。当下对于工作场所的设计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的是对工作中的社区意识的明确联系和支持,忽略了空间功能和良好体验应该并存。于是,我们提出“社交式办公社区”的概念,那么,如何构建社交式办公社区呢?
聚在一起是起点
我们工作的物理空间可以充当使人们聚在一起的媒介,但是它也可能不经意间促成了人们的分离。经常有一些企业会为员工提供一系列的休闲空间来放松和交流,但员工担心受到管理层的谴责,或囿于公司的某些规定,很少使用它们!如果企业文化不支持和鼓励社交和即兴的相遇,那么员工往往会认为这种行为不被接受,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束缚在办公桌上。显然,世界上最好的办公场所可能仍然无法培养出至关重要的社交意识和社区意识。而只有社交被真正支持和鼓励,办公社区才可能建立。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有一句经典的话说:“创新并非源于早晨醒来之时的灵光一现,而是产生在平时跟别人的交流过程之中。”而产品总负责人乔纳森·罗森伯格也曾在产品经理的全体会议上说过:“总之要交流、交流、再交流,世上没有交流过度这一说。”
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的规划,以“城市缝合”的方式,将原来碎片化的城市整合成为有街道、有文化、有生态的完整产业及人文社区,并通过近人尺度的设计,为园区内人们的“无缝”交流提供了可能。
据调查, “同事之间的可及性”、“装饰”、“中庭和公共区域”、“非正式工作区域”以及实际的“各种工作空间类型”是造成办公场所满意度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
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这些因素都与社区相关联——它们是促进员工之间沟通并鼓励人们四处移动和彼此互动的功能。而在这些空间中,员工可以轻松地联系和分享想法。
在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中,办公区的中庭,休闲餐吧,均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营造出生态与自由的气息。人们可停留观赏,可休憩交流,可感受室外景致与光影变化;配套办公中,室外楼梯通过巧妙地转角设计,迂回出一方空间,向外延展了人们的行为和办公模式。
身处具有社区感的办公场所的员工,更加享受他们的办公环境,更愿意在其中愉快地工作,在受访人的比例中达到了84%,而没有归属感的员工比例仅为11%。
共同努力就是成功
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一文中说:“他们不是员工,他们首先是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原则是公司创造令人有工作幸福感,让人们感受到灵感和活力的工作场所的前提,工作场所的良好体验感也是提高人们参与度和生产效力因素之一,二者相辅相成。企业一旦了解社交式办公社区对员工创造力,工作效率的影响,就可以与员工一起努力,将工作场所变成资产,而不是负债。

沿街布置的高层与多层办公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天际线,打造出开敞而富有韵律的城市界面,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不仅减少了人们与城市的疏离感,而且也容易使人们在办公空间里找到生活中的自己。
2. 员工打开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平衡
社区氛围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积极安全的互动,从而有助于削减疲劳感,增强创造力。在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的设计中,我们从培养社区意识、融合感和归属感出发,开发灵活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时丰富人行流线,制造让人们看得见的社交计划。
同时,还融入“第三空间”的理念,向外延展人的行为和办公模式,设计连廊,为员工提供了公共交流平台,在空间上提供了无障碍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促进员工间的交流。


